廣州市社科院近日發佈的廣州經濟藍皮書披露了該院關於《北上廣發展比較及廣州的追趕策略》研究報告。報告比較了北京上海廣州三市的經濟發展實力,指出目前廣州存在的差距,包括在總部經濟、金融實力、創新能力方面都與京、滬兩地存在差距。
  報告認為,未來廣州要保持北上廣“第一方陣”的地位,一是要扶“優”,鞏固擴大自身的優勢因素和資本;二是要居“高”,搶占經濟制高點,增強高端控制力;三是要拓“遠”,註重擴大腹地,在不斷開拓腹地的過程中壯大自己。四是要補“缺”,突破薄弱的環節;五是要著力培“源”,謀劃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動力源。
  南方日報記者 陶達嬪
  優勢:
  商貿、工業部分指標處於領先地位
  報告指出,在商貿業方面,廣州有一定優勢,廣州是全國新型商業和消費模式的引領者之一,網上購物和刷卡消費規模均居國內第一。不過,從結構層次看,廣州連鎖率低於京滬,世界知名零售商進駐率和奢侈品牌進駐率等指標也明顯低於京滬,表明廣州的商業檔次不及京滬。此外,從批發零售比這一指標看,上海商貿輻射力最強,而廣州略高於北京居第二位,與上海的差距並不太大。
  報告指出,工業製造業方面,從產業規模看,廣州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落後於上海,但略高於北京。不過,值得註意的是,廣州工業集中程度較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85%,而同期上海、北京分別為95%和91%,與之相關聯是大型龍頭企業偏少,在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北京有39家,上海有23家,而廣州只有5家。
  其次,從產業結構看,上海、北京重化工業比重高於廣州,其中,北京以中關村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獨領風騷,上海更是在汽車、宇航、鋼鐵、石化、重大裝備等戰略性領域形成了巨大優勢。
  劣勢:
  金融實力、創新能力與京滬落差明顯
  報告比較了京滬穗三市的經濟發展實力,指出了目前廣州與京滬兩地比較存在的差距。
  總部經濟方面,北京實力居全國第一,上海緊隨其後,廣州與京滬實力差距較大。且從動態角度看,2006—2012年間廣州總部經濟發展指數與京滬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且排名也從全國的第3位下降到現在的第4位,被深圳所超越。
  金融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功能。三市比較,廣州金融業規模只有北京、上海的1/3,占城市GDP的比重僅為6%,也不到京滬兩市的一半。廣州金融中心既缺乏能級之“高”,也缺乏輻射之“遠”。
  創新能力方面廣州也遠遜於京滬。在創新的支撐條件上,北京無疑據有壓倒性優勢,無論是擁有創新機構,還是創新人才,或是人口素質結構,廣州上海都遠落後於北京。而在創新投入上,北京R&D投入占GDP比重高居榜首(約6%),上海次之(3%),兩市這一指標均已達“創新型國家”一般為2%的標線,而廣州還不足2%,與京滬差距較大。再從創新產出看,北京、上海專利產出均遙遙領先於廣州,廣州專利授權量不足北京的1/2,不到上海的1/3。
  更為關鍵的是,廣州專利產出的總體質量偏低,具有核心技術性質的發明專利所占比重僅為17%,明顯低於京滬。此外,北京在創意產業上雄霸全國,上海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廣州均遠不能與之爭鋒。
  探因
  城市規模小 區域支持少 改革動力削弱
  三大原因讓廣州經濟實力相對偏弱
  報告對目前廣州經濟實力偏弱的現狀作了分析,指出城市規模較小直接原因。2012年廣州經濟規模僅為上海的67%,為北京的75%。廣州經濟規模較小主要是城市規模相對較小造成的。廣州人口規模僅分別為上海的54%、北京的63%,而城市建成區面積也僅為上海的63%、北京的78%。
  “城市綜合實力的提升離不開所在區域腹地的有力支撐,目前,圍繞京滬穗三個中心城市,在我國分別形成了三大經濟圈,而相比於北京、上海,廣州所面臨的區域支撐無疑是最弱的。”報告指出,廣州的直接腹地珠三角經濟圈僅有4萬平方公里左右,遠低於北京所在環渤海經濟圈的21萬平方公里和上海所在長三角經濟圈的11萬平方公里。
  報告還認為,廣州所面臨的區域競爭格局,與上海、北京在各自經濟圈的絕對龍頭地位有所不同。廣州所在的珠三角經濟圈還同時面臨著另外兩個能級大致相當的中心城市——香港和深圳的競爭,且這兩個城市一個是行政特區,一個是經濟特區,能夠直接從國家獲得許多優惠政策,這使得廣州在一些戰略性資源的爭奪上處於不利地位,中心城市功能效應相對弱化,龍頭核能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削弱。
  報告同時指出,“目前廣州改革精神和‘制度紅利’也面臨缺失與弱化。”北京、上海具有先天體制和國家政策支持的優勢,相比之下,廣州是更多地依賴市場化改革和市場機制的動力發展起來的典範。
  報告指出,當年廣州經濟實力地位不斷上升並得以長期穩固,除了地緣優勢外,主要靠的就是大膽銳意的改革精神和不斷創新突破的“制度紅利”,上世紀80年代,廣州在制度變革和機制創新上曾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這種改革動力主要來自於一批有改革精神的政府官員,探索制度創新,吸引外商企業,培育市場機制,他們為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和模式,煥發出驚人的敢想敢闖敢乾的精神。
  “然而,自跨入新世紀以來,廣州在改革創新方面的勢頭明顯減弱,許多新的重大制度創新來自深圳、蘇州、天津等其它城市,而鮮有出自廣州。”報告指出,過去廣州曾經常享有的“制度紅利”日益喪失。當今天廣州在城際競爭中又面臨被超越的危險而需要進一步發掘和釋放新的體制性潛力的時候,廣州的改革精神與動力卻明顯弱化。
  建議
  “扶優”“補缺”“居高”“拓遠”“培源”
  十字“藥方”鞏固“第一方陣”地位
  “鑒於‘北上廣’超級城市及國際中心城市的地位,要有縮小與京滬的綜合能及差距,廣州可考慮從五大戰略維度來構造器競爭策略。”
  報告在給廣州的發展建議中指出,廣州要扶“優”補“缺”,通過強化優勢因素提升廣州的經濟實力,同時,順應第三次工業革命,重振製造業雄風。
  在扶“優”方面,要儘快縮小與京滬在經濟實力上的差距,首先必須立足於發揮廣州固有的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優勢產業方面著力汽車、商貿、物流這三大傳統優勢支柱產業,今後要利用市區兩級產業發展至今的放大效應,集中資源扶持三大優勢產業穩步壯大;著力扶持的優勢區域方面,一是作為新城市中心的天河區,GDP第一,是服務經濟最強區。二是作為現代產業基地的蘿崗區,工業規模第一,是工業經濟最強區。三是作為國家級新區的南沙區,是典型的政策強區。四是擁有國家級開發區的增城市,是未來發展潛力最大區。
  在補“缺”方面,報告建議廣州應準確把握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征,深化工業進程,強化製造業地位。避免過早陷入“空心化”。報告建議,廣州應謀求集聚效應、推動園區工業集群化;順應第三次工業革命、全力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順應沿海產業升級趨勢、全力振興裝備製造業。
  報告在給廣州的發展建議中,還開出了“居高” “拓遠” “培源”的建議。
  報告指出,廣州與京滬兩地的差距,更大的還是經濟功能和產業層次的差距。因此,今後廣州應積極搶占經濟制高點,全力培育高端產業、高端環節、高端功能、以提升城市的經濟控制力和話語權。
  同時,還應借助腹地拓展提高中心城市的勢能。報告指出,廣州要趕上北京、上海所具有的實力和勢能,必須致力於突破相對狹小的腹地限制,鞏固直接腹地爭取競爭腹地、爭奪潛在腹地。
  另外,報告還建議,廣州還應通過實施功能佈局規劃打造新的區域增長極。目前,廣州開始實施“123”功能佈局規劃,致力於打造2個新城區、3個副中心。通過副中心“強功能、長肌肉”。廣州要培育新的增長極和動力源,應註意幾個方面,一是註意引導副中心的差異化發展,二是大力推動都會區人口向副中心疏解轉移,三是優化工業佈局、增強副中心的核心驅動力,四是規劃建好副中心的CBD。  (原標題:追趕京滬創新能力金融實力須加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g12egox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